您现在的位置 :

首页  >  资讯 >  > 正文

张飞:虎臣良牧 泽被阆苑

时间 :2023-05-26 23:29:46   来源 : 南充新闻网

汉桓侯祠内高悬“灵庥舄奕”金匾。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梁洪源 摄

汉桓侯祠。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梁洪源 摄

“张飞巡城”的民俗活动流传了数百年。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余中华 摄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●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晓江

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,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。无数英雄儿女登上历史舞台,大显一番身手,叱咤一方风云,正可谓“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”

公元214年,刘备自领益州牧,命张飞为巴西郡太守,进驻蜀地川北重镇阆中,乃文乃武的张飞保境安民,拓路植树,奖励农桑,惩治不法,不仅以武功威宣剑阁,而且以赫赫政绩泽被巴西(因地处巴郡以西而得名,治所在今天的阆中市)。

他生前威震天下,死后万人敬仰,他是“虎臣”,也是“良牧”。千百年来,百姓敬爱张飞,建祠崇祀,心中的英雄早已化为神灵。

镇守阆中

阆中市古城区西街59号,这是一个不容忘却的门牌号。

雄伟壮观的张飞庙,就静静地坐落在此,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:汉桓侯祠。

每一次从汉桓侯祠的大门前经过,目光透过山门望向“敌万楼”,内心都不由得升起敬畏之情。大门之内,高高的墓冢埋葬着他的身躯,参天的柏树守护着他的英灵,“灵庥舄奕”金匾歌颂着他的功绩。

1800多年前,益州平定后,张飞受主公刘备之托领巴西太守,进驻阆中。这戍边大任,是来自兄弟的信任与嘱托,也是对他忠勇无敌的认可。

张飞为何守阆中?公元前314年秦灭巴蜀后,设立了巴郡和阆中县,巴郡郡治就在阆中县。阆中位于古蜀道上金牛道和米仓道的交会点,被称为“前控六路之师,后据西蜀之粟,左通荆襄之财,右出秦陇之马”的战略要塞。

到三国时期,巴西地区是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的战略要地,上可以接应汉中,下可以直达江州(今重庆)通东线。阆中作为蜀汉的一个重镇,也是最接近成都的“腹心要地”,一旦阆中失守,相当于蜀汉政权就门户大开。

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给刘备制定了统一天下的“规划表”和“路线图”——横跨“荆益”二州,待天下有变,伺机而动,“则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矣”。刘备定益州后,关羽和张飞分守战略要地,关羽守“荆州前线”,张飞守“益州大门”,二人为复兴汉室,报效国家,鞠躬尽瘁。

张飞南征北战,战功累累、政绩卓著,在阆中期间最辉煌的战功当属瓦口隘大破张郃。《三国志·蜀志》卷六·张飞传记载:“郃别督诸军下巴西,欲徙其民于汉中,进军宕渠、濛头、荡石,与飞相据五十余日,飞率精卒万余人,从他道邀郃军交战,山道迮狭,前后不得相救,飞遂破郃。郃弃马缘山,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,引军还南郑,巴土获安。”

大破张郃,巴土获安,为张飞的戎马生涯增添了一笔华彩。

勤政爱民

“古街曲折幽深,两边商铺林立。多走两步可以看到明清殿堂,再走两步就是元明建筑。更有些家常民居、古朴寺院和温暖小客栈,一个接一个大红灯笼微微摇晃,灯影人影交映,犹如步行在唐街宋肆之中。”这是著名诗人舒婷笔下的阆中。

如今的阆中,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,呈现的是一派盛世繁华。走过喧嚣的闹市,走向幽静典雅的古城,张飞当年驰马绝尘的街道两边,旌旗招展。折进一家小店,古色古香,几位老者饮酒畅谈。听老者讲张飞爱民如子的故事,或熟悉、或陌生,但都倍感亲切。

这份亲切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。汉桓侯祠内,巴西良牧馆和灵庥舄奕馆,一组组浮雕、一段段文字,再现张飞为民、爱民的故事。

年年战火,蜀国社会经济始终处于“破坏—恢复—再破坏—再恢复”的恶性循环状态。张飞来到阆中,坚定执行诸葛亮“为政以安民为本”的政策,把“保境安民”作为他的首要任务,这符合战乱之后的巴西人民渴盼过上太平日子的愿望。

“张飞巡城浮雕”再现了张飞巡城时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,与阆中当地的百姓和谐相处的场景。他礼遇巴人,鼓励农民开荒种地,发展蚕桑,又分兵屯田,实行兵农合一的屯田制,屯种官田和无主的荒田,大大调动了军民生产的积极性,因此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。

张飞在阆中,还实行了一项大政,就是恢复两汉时盐铁官营的制度。巴地盛产井盐。东汉时,罢盐铁之禁,主张“全民煮铸”以发展盐铁生产。而豪强便乘机垄断盐铁经营,控制销售市场,恣意抬高盐价,不仅危及民生,也不利于国家。张飞在阆中切实贯彻诸葛亮“盐铁官营”的政策,加强盐铁的生产管理,在阆中、南部、蓬安大力发展井盐生产,不仅使“盐铁之利,利入胜多,有裨国用”,还使百姓免遭豪强盘剥,利国又利民。

保境安民、勤政爱民,张飞在阆中成就千秋功业,对百姓影响深远。他早已驻进百姓的心中,以至于天旱求雨,当地人也不求龙王爷,而是请求张飞护佑。“州之东有张侯之冢,至今千有余年,而庙祀不废,每岁大旱,祷雨辄应。嘉佑中,比数岁连熟,阆人以为张侯之赐也,乃相与率钱治其庙舍,大而新之。”北宋文学家曾巩作《阆州张侯庙记》,是为记录这段佳话,也为英雄高歌。

世代敬仰

涛涛嘉陵水,多少英雄事。

千百年来,百姓敬爱张飞、怀念张飞,一座汉桓侯祠便是最好的证明。

据唐阆州刺史崔善《新建巴西太守张桓侯祠记》,张飞死后即建起桓侯祠,虽遭兵火毁坏,但屡毁屡建,“土宇几更,墓田如故”。

蜀汉至今,汉桓侯祠名称几经变更,唐时叫“张侯祠”,明代称“雄威庙”,清代以来叫“桓侯祠”。无论名称怎样改变,人们怀念张飞的情结始终未变。

敌万楼后檐可以看到牌匾“虎臣良牧”,此匾为清顺治年间四川提督李国英所题。所谓“虎臣”是说张飞作战勇敢,为蜀国的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,为五虎上将之一,是朝廷的重臣。“良牧”指张飞是地方上的好官,张飞在阆中做了7年父母官,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、实事。

阆中古城内有一条著名的“良牧街”就是以张飞的功绩命名,以纪念这位深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。行走在古城内,时常可以看到“张飞巡城”的民俗活动,流传了数百年,也是百姓怀念好官的见证。蜀道“翠云廊”上,既有秀美的风景,更有“张飞植柏”的动人传说。

在阆中王皮影博物馆,南来北往的游客挤满剧场,兴致勃勃地欣赏《张飞审瓜》经典皮影戏。这段张飞秉公执法,为民申冤的故事,虽是戏说张飞,但依然可以看出百姓对张飞的崇拜。

阆中的“阆”,门里有个“良”,“良人”是美人,也是贤者。在阆中漫长的历史中,在阆中任职的各级官吏中,不乏清廉勤政的贤官良将,正是涌现了众多像张飞一样的“良人”,阆中才成为滕王李元婴口中的“阆苑”,成为诗圣杜甫笔下的“天下稀”。

每天,无数游客来到汉桓侯祠前,他们跨越大门,遇见皆是“良人”。

人物简介

张飞(约公元166年—公元221年),字益德,幽州涿郡(今河北涿州)人,三国蜀汉大将。曾率领20骑阻挡曹操追兵,助刘备脱险。入川后,攻克巴郡,义释严颜,出奇兵破敌将张郃。官至车骑将军,封西乡侯,与关羽同称“万人敌”。公元214年,张飞为巴西太守,进驻阆中,保境安民,拓路植树,奖励农桑,深得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。公元221年,驻守阆中期间,死于部下暗杀,谥号“桓侯”。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X 关闭